词语 | 公律 |
释义 | 基本解释公认的规律。 鲁迅 《准风月谈·同意和解释》:“这种解释的作用,在于制造自己威权的宗教上,哲学上,科学上,世界潮流上的根据,使得奴隶和牛马恍然大悟这世界的公律,而抛弃一切翻案的梦想。” 瞿秋白 《文艺论辑·论翻译》:“书面上的白话文,如果不注意 中国 白话的文法公律,如果不就着 中国 白话原来有的公律去创造新的,那就容易走到所谓‘不顺’的方面去。” 成语(Idiom):公律 发音(Pronunciation):gōng lǜ 基本含义(Basic Meaning):公律指的是公正的法律和道德准则。 详细解释(Detailed Explanation):公律源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公孙丑问曰:‘人皆有所不忍见也,有所不忍闻也,有所不忍言也,有所不忍行也。言闻于耳,行闻于目,色闻于心,耳目心犹不忍,况于圣人乎?’孟子曰:‘然。故远人之耳目心,犹不忍也,况于圣人乎?’公孙丑曰:‘圣人亦有不忍乎?’孟子曰:‘有。故曰:圣人无不忍也。’”这段对话中,孟子告诉公孙丑,圣人也有不能忍受的事情,但是他们能够克制自己,遵守公正的法律和道德准则。 使用场景(Usage Scenarios):公律一词常用于描述人们遵守法律和道德的行为,强调公正和道义。 故事起源(Story Origin):公律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《孟子》中的一段对话,通过孟子和公孙丑的交流,强调了圣人对公正法律和道德的遵守。 成语结构(Structure of the Idiom):公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,第一个字“公”表示公正、公平,第二个字“律”表示法律、准则。 例句(Example Sentences): 1. 作为一名律师,他一直秉持着公律的原则,为无辜者争取正义。 2. 在这个公司,员工都必须遵守公司的公律,不得从事任何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。 记忆技巧(Memory Techniques):可以通过将“公律”这个成语与“公正的法律和道德准则”联系起来,来记忆其含义。同时,可以将其与“圣人无不忍”这个故事起源联系起来,以帮助记忆。 延伸学习(Extended Learning):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儒家思想感兴趣,可以深入学习《孟子》这本经典著作,了解更多关于公律和儒家思想的内容。 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: 1. 小学生:我要做一个遵守公律的好孩子,不做任何欺骗和欺负别人的事情。 2. 初中生:作为学生,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的公律,不作弊和违反纪律的事情。 3. 高中生:在社会上,我们要遵守国家的公律,不参与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。 |
随便看 |
|
汉语词典收录361654个汉语词语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词语的释义及用法解析,是语文学习及工作的有利工具。